新基建方向下,珞石機器人在行動!
2020-5-21 來源:-- 作者:-
我們處在一個風云變化的時代,在這里我們見證了由一場疫情引起的全球動蕩,也見證了中國奇跡的崛起,疫情大考,中國勇立世界潮頭,立足當下,作為時代的弄潮兒,在新基建這個新的方向面前,企業家們看到的、選擇的、去做的,又會有怎樣的不同?珞石的選擇,或許能帶給我們更多思考。

新的起跑線
定位為輕型工業機器人專家的珞石,在建立之初,就清醒認識到,由于產業起步時間不同對國產與外資機器人造成的差距。這種時間差使得外資品牌在汽車、3C電子等傳統應用領域具備先發優勢。雖然如此,近年來國家在政策與人才教育上的重視,國產機器人行業奮起直追,也已經實現一定的技術儲備,使得有相當一部分國產機器人品牌,在性能與技術上與外資品牌的差距正在縮小。

圖注:導軌打磨機器人自動化
珞石創始人庹華表示,要突破市場先行者的壁壘,國產機器人一方面是在傳統領域的持續深耕,另一方面需要找到更多有中國產業特色的契合點。基于此,珞石一直就采取小步快跑迅速迭代的方式,積累著研發實力,力圖追趕并跨越這一壁壘。
而新基建則為國產機器人企業帶來了一個非常好的追趕機遇。庹華認為,作為新方向的新基建以及5G的拓展,將在傳統工業應用端催生很多新的應用場景與需求,將外資品牌和國內品牌再次拉到了同一起跑線,使得這一輪競賽將更多拼的是眼光與實力。
珞石在行動
在本輪新基建方向下,珞石壯志在胸。在5年多的時間里,珞石先后成功自主研發了高性能機器人控制系統與新一代柔性機器人,在多個領域深入探索最大化機器人性能優勢,通過對3C、汽車零部件等行業的深入探索,在打磨、去毛刺、涂膠、上下料、裝配、質檢、分揀等多個領域充分發揮機器人性能優勢,逐步實現了高柔性自動化方案的廣泛應用,并致力于成為國際一流的工業自動化產品及解決方案供應商。

圖注:機器人刀具開刃
體現到新場景開拓、新產品的研發上,珞石在傳統力控打磨領域,不僅可以做到復雜工件多角度多點位的高效精準打磨去毛刺,甚至可以實現不同品類刀具的高鋒利度開刃。為此珞石的研發團隊開發出一套智能視覺規劃系統,來賦予機器人眼睛與大腦,通過視覺識別來自主規劃機器人運動軌跡。這樣可以提高設備柔性,將編程復雜度降低約90%。且這套視覺規劃系統又可以應用到其他的不同行業領域,為更多行業從業者降低技術門檻及工作壓力。

圖注:AutoGen智能視覺規劃系統
這些在技術和場景上的積累,使得珞石能夠真正實現快速的場景切入和產品迭代。珞石認為,新基建有很多領域與珞石目前正在從事的研發方向一致——如人工智能與5G所延伸出來的工業物聯網、智慧醫療、新能源汽車等方向,珞石的研發都有布局,因此基于這種方向的認識,新基建將為珞石帶來更多的市場機遇。
珞石認為,新基建將帶動5G的全面建設,因此帶來的工業物聯網高速發展,則會催生全新的機器人應用場景與更多的機器人需求,并且對機器人產業帶來更多機遇與挑戰。目前機器人主要應用在工業領域,大多從事簡單重復的工作,而新基建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工業物聯網,從自動化到與數字化生產的集合一定是基于工業物聯網的高度發達。同時,工業物聯網的建設將大大加快機器人與自動化的領域拓展與落地應用,并且只有使用了機器人,工業物聯網的數據傳輸與分析,才能最終輸出為少人化甚至無人化生產的結果,兩者相互促進,相輔相成。

圖注:xMate遠程遙操作B超檢測
但現狀是傳統的工業機器人基于純位置的控制,因為沒有力感知能力,運動很機械,避障功能較弱,有很大的危險性,只能隔著圍欄做重復簡單機械的工作。這遠遠不能滿足換產要求與環境的復雜多變,這時候需要機器人具有高度柔性與感知規劃能力,能夠敏銳的感知外部力與環境變化,并自主決策做出恰當的反饋。
針對此痛點,珞石在產品上進行了大步創新,其自主研發的新一代柔性協作機器人xMate能夠滿足這些復雜場景下的需求,實現新基建下工業互聯網的轉型需求。xMate突破了傳統機器人與協作機器人純位置控制的原理,實現力與位置的混合控制,使得機械臂在性能與物理距離更接近人手臂。據了解,這款機器人目前主要應用于科研與醫療,工業版本推出來后將極大程度開拓機器人的應用領域,這種高適應性產品的問世,正是珞石在新方向下能夠小步快跑的實質。

關于未來
在未來,新基建將是傳統基建與科技進步的共融。珞石認為,隨著科技發展,社會進步,每一個需要科技智能與執行機構的領域都會有機器人的用武之地,比如借助視覺技術與5G網絡可以實現無人機空中巡檢,AGV輔助其他設備做服務,機械臂在工業與醫療、服務場景的應用等,都可以納入新基建。而類似這樣新方向新場景的探索,珞石還做了很多。如何把這些技術找到恰當的新場景并融入進去,讓機器人更加簡便快捷的為生產服務,降低工人的勞動強度與技能要求,是珞石所面臨的挑戰,也是珞石的使命。
在采訪最后,庹華也表示,雖然新基建的方向明確,但從歷史上來看,1959年至1961年,美國已經有第一臺工業機器人,1966年-1976年,國外的汽車生產鏈很多環節都已經實現機器替代人了,而工業機器人在國內是二十多年前才起步,大規模發展不到十年,雙方積累仍然存在差距,而制造業是產業鏈的問題,中國的產業鏈還有待完善,整個產業鏈的提升仍然時間需要一點點追上去,因此彎道超車不現實,未來的路會還很長,企業仍需腳踏實地步步落實。
(來源:中國機器人網)
投稿箱:
如果您有機床行業、企業相關新聞稿件發表,或進行資訊合作,歡迎聯系本網編輯部, 郵箱:skjcsc@vip.sina.com
如果您有機床行業、企業相關新聞稿件發表,或進行資訊合作,歡迎聯系本網編輯部, 郵箱:skjcsc@vip.sina.com
更多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