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CMT2014展會上秦川集團的展臺
在中國機床工具行業里,陜西秦川機床工具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秦川集團)董事長龍興元一直是一個有著思想深度的企業家。作為第八屆中國數控機床展覽會(CCMT2014)主論壇的嘉賓,龍興元在對“新變化、新未來”的論壇主題作答時,用了三個“新”:新適應,新堅持,新舉措。
新變化
兩年來,中國機床工具行業面臨著一些新變化,如市場需求總量下滑、需求結構升級,產業發展政策環境的變化等,那么機床工具企業該如何看待這些變化?
龍興元將這些變化總結為四點:第一,市場競爭環境的變化。主要是國內市場的競爭國際化。隨著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體系分工中的進一步深化,國內市場已經是全球企業的市場。尤其是近年來航空、航天、軍工、轎車等高端領域的需求增加,使德、日、美等國家及中國臺灣的機床工具企業在中國大陸市場獲得巨大成長,在中高端領域對我們的機床工具產業形成壓制。而國內低端產能過剩問題還沒解決,且隨著成本的上漲,競爭優勢已基本喪失。第二,客戶需求的變化。行業主要客戶所對應的下游用戶對效率、穩定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客戶需求已經從原來的追求單機性能升級為對成線成套技術、系統集成能力、數字化車間建設以及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務等更高層次要求。第三,產品本身的檔次發生了變化。在2010年以前,國內機床工具企業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擴大產能,而現在,隨著用戶需求的變化和競爭環境的變化,以及信息化、智能化技術的發展,兩化融合進一步加深,對機床產品的信息化、智能化要求越來越高,單機、自動化生產線、智能制造島等,都要求具備自我診斷功能、自我保護功能、自我修復功能等。第四,政策環境的變化。對機床工具產業來說,無論是在經濟增長加速期、或換擋期,還是在結構調整陣痛期,固定資產投資始終是拉動增長的關鍵。隨著國家經濟刺激政策力度的減弱,目前國內經濟這種“三期疊加”階段典型特征是:以刺激政策帶動的反彈周期趨于結束,而新的動力源還不明朗。
龍興元表示,對秦川集團來講,由于多數產品都處在細分行業的前三位,感受最深的還是政策變化對需求的深遠影響,這對秦川集團的轉型升級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
新適應
“今年秦川機器人關節減速器將實現量產,達到1萬臺左右”,龍興元指著CCMT2014展臺上陳列的展品說。
龍興元介紹了秦川發展機器人關節減速器的三大優勢:一是由多年積淀形成的齒輪傳動設計校核能力;二是自制關鍵加工裝備的優勢;三是雄厚的資本優勢。
自20世紀80年代起,秦川牌減速器就享譽國內,其后又領先國內市場開發了電梯曳引機產品,并長期為筑路機械、石油鉆機等配套齒輪箱。在1998年,與大連交通大學聯合承擔了國家863項目———機器人用250AII減速器,并通過了國家863計劃智能機器人主題專家組委托的省部級鑒定。2009年,在原有的250AII減速器基礎上進行了新的設計和改進。從2008年開始,秦川集團為進入風電增速箱業務,與英國Romax公司合作,培養了自己具有世界頂級水平的齒輪傳動設計隊伍,為公司發展機器人關節減速器產業做好了技術能力儲備。目前已經為幾家主流的機器人制造商配套開發了BX320E、BX40E、BX20E、BX320C等產品。
同時,秦川集團對機器人關節減速器的5個關鍵零部件具備了較高的研發實力。針對針齒殼、偏心軸、擺線輪、星星輪和行星架等5種關鍵零件,秦川集團利用在復雜型面加工領域的裝備研發能力,針對性地開發專用加工裝備,有效地降低了制造成本。秦川集團還承擔了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工業機器人關節減速器成套裝備生產線”研發任務,即5個關鍵零件的加工生產線和關節減速器裝配線。該項目國家將配套專項資金予以支持。另外,秦川發展通過發行企業債,獲得低利率資金4.5億元,還將通過推動整體上市配套募集資金6億元左右,將對發展機器人關節減速器產業形成強大的資本支撐。
新堅持
“在大格局下,我們將形成三個1/3的業務板塊。第一個1/3是機床裝備和智能制造島(生產線),這是我們的傳統優勢產業,但卻賦予了它新的內容。第二個1/3是以關鍵零部件為支撐的高端制造,2013年秦川集團的高端制造零部件業務大概有15億元,我們這幾年能夠支撐住,整體銷售沒有下滑,這一塊起了很大的作用。第三個1/3是數字化車間和系統集成,機床再制造和工廠服務。比如機床再制造,2013年的銷售額大概是6000萬元,利潤2000萬元。這三個1/3都是市場倒逼的結果”。
龍興元對第一個1/3進一步補充道,“秦川集團的核心業務為齒輪磨,如今已經發展壯大到十幾種磨床,包括端面磨、內圓磨等。磨床產品占集團總收入的比例超過三分之一。以后這類產品的種類還會增加,發展速度還將更快。”
對于第二個1/3的關鍵功能部件業務,龍興元表示,秦川集團堅決不走關鍵零部件依靠進口的路子,將關鍵零部件提升到企業3個1/3的產業戰略地位。堅持依靠漢江機床提升絲導產業水平,依靠秦川數控發展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檔數控系統,還將通過并購伺服電機、伺服驅動器等。
而在第三個1/3及現代制造服務業方面,秦川集團則堅持開發用戶從參與用戶規劃開始,研究用戶工藝,提供設計咨詢服務。針對客戶典型零件,開發自動化生產線、智能制造島,提供設備維修改造、再制造服務,刀具配送服務等。同時著手成立設備融資租賃公司,為客戶提供設備租、購服務。龍興元分析指出:“這一業務板塊,更能體現秦川集團的系統力量,讓我們更多地謀求‘微笑曲線’兩端的競爭優勢,包括前端的設計、咨詢,后端的品牌、渠道等。”
“這三大業務板塊是整個秦川集團歷史優勢、既有優勢、后發優勢的有機整合和新的發展。”龍興元表示,“秦川集團將做優機床裝備和智能制造島(生產線)板塊,做強以關鍵零部件為支撐的高端制造板塊,做大數字化車間和系統集成;機床再制造和工廠服務代表的現代制造服務業板塊。”
新舉措
為積極應對“新變化”,主動贏得“新未來”,龍興元指出,秦川集團提出“底線思維,穩中求進,提質增效”工作思路,就是基于對今年行業還處于底部運行階段,需求很難以很快恢復的判斷。
按照這個工作思路,秦川集團采取三大舉措:一是繼續堅持“技術領先,模式取勝”的發展戰略,通過產學研用合作,強化在所涉及產業領域的技術領先優勢,加快重大專項項目產業化,強化以用戶工藝為導向的產品研發新模式,以設計咨詢為先導的市場開發新模式,以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為目標的用戶服務新模式,形成企業發展模式突破;二是用好整體上市帶來的發展機遇,對企業結構、運營結構、產品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在行業低谷期打造好下一步發力的平臺;三是以利潤和凈資產收益率為核心目標,提高勞動生產率,追求在單位時間內質量更優級,成本更低,確保在銷售收入“微增長”的情況下,實現經濟效益的顯著提升。
龍興元信心十足地指出,“新的變化一定會帶來新的機遇,我們定要以新的適應、新的堅持、新的舉措為秦川集團,為用戶賺它二畝地”。